这是一件“迷你”型的青铜礼器。1971年11月苍南桥墩黄石夫妇墓出土。通高20.9 厘米,铣足尖宽12.7厘米。扁圆腔,桥形拱钮,上刻双龙纹及卷云纹。舞面饰缠枝草叶纹,草叶卷曲成椭圆状。钟腔无枚,腔壁饰四层纹饰:均以云雷纹为地,第一层饰变体夔凤纹,第三层正背面各饰一双体夔龙纹;第二层主体纹饰为交体螭夔龙纹;口沿加厚,沿边饰乳丁九枚,乳钉上阴刻有涡纹,乳钉间各饰有变体夔纹。无论从体量,还是从纹饰、造型判断,这是一件典型的仿先秦青铜器造型的南宋时期的青铜编钟。
青铜器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。自东周以来,受到儒家子弟所崇拜的青铜器,已经开始被仿制;而商周青铜器的大批量仿造,则起始于宋代。这是因为宋代在修订礼典制度过程中,崇尚复古,稽考先秦礼制。宋徽宗大观初年(公元1107年),设置议礼局“诏求天下古器,更制尊、爵、鼎、彝之属。”(《宋史·礼志二》),标志了宋代官方大规模仿造青铜器的开始。受到南宋青铜原料等方面原因的限制,当时仿制的青铜器大多体积不是特别大,而且精美程度与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无法相媲美。这件青铜钟以及同墓出土的青铜鼎、钫等青铜器,总体来说做工还是比较精细的,这是因为它的主人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官员。
据民国版《平阳县志》人物志《黄石传》记载:黄石,字圯老(1110~1175年),南宋温州平阳松山(今苍南桥墩)人,南宋绍兴八年(1130)戊午科进士。黄石的父亲黄理在太学是有声望之人,赠官至朝奉郎,秩正六品上。黄石本人先后任福州州学教授、西外敦宗院宗学教授、南外宗学教授、建康府学教授,后曾主管台州崇道观,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一名管教育的官员。
《平阳县志》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件大事,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)九月,金帝完颜亮发动六十万兵力,组成三十二个军,全部出动,进攻南宋。南宋名臣虞允文召集宋军将士抗击金军,在采石几次大胜之后,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。金兵打了几次败仗,都害怕作战,当天夜里潜进完颜亮的大营,把他杀死。完颜亮一死,金兵就撤退了。议者争欲乘机进取,会师金陵,而黄石独陈八事,谓宜按甲休兵,徐俟其变。可见,在这场著名的采石大战中,黄石也曾发表过自己的意见。
南宋淳熙二年(1175)黄石病故后,黄裒然成为松山黄姓后起之秀,在南宋淳熙十四年(1187)夺得武状元。1971年11月,平阳(今苍南)桥墩水库某工程施工时,发现了南宋淳熙年间黄石夫妇及其子黄尚夫妇合葬墓各一座。当时,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,从中出土的文物有圹志(即墓志)、瓷器、青铜器和玉印等。这些青铜器究竟是黄石去世时放入墓葬,还是淳熙十四年(1187)放入的,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。然而,这些青铜钟、鼎、钫等礼器,还是为我们研究南宋青铜器及其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