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藏品检索
  • 藏品征集
  • 首页
  • >
  • 藏品服务
  • >
  • 藏品欣赏
清代泰顺铭文银锭

年代:清代

尺寸:面径平均5.1厘米,高2.4-2.6厘米

重量:平均188.71克

您现在看到的是4枚民间称之为“银元宝”的清代货币。它们呈半球形,底面粗糙,有蜂窝状圆孔。锭面光洁,有灰色使用痕迹。中心凸点一侧戳印竖书“泰顺”两字。这些银元宝,是清代四种银币之中的一种,叫小锞,也叫小锭。它们的发现,对于研究清代泰顺银矿历史和我国货币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,十分珍贵。

这些银锭的发现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。1996年12月17日,原温州博物馆第三进馆舍建筑工地工人在挖地基施工中,在西墙地基槽侧地下0.76米深处,发现一个铜手炉,内藏银锭38个,已切银锭1个。这些银锭表面戳印 “泰顺”“永邑”“拾二年” “足纹、拾五年” “浦城曾玉顺”“和丰”“广茂号”“泰昌”等表示地点、年份和银号的铭文。

明初,浙闽两省交界处是全国主要产银基地之一。龟湖、雅阳和月湖一带有好几处银矿场,仅龟湖七门洞一处,最盛时就有三四千矿工。当时泰顺尚未设县,归属瑞安和平阳两县管辖。为加强管理,明景泰三年(1452),析瑞安、平阳地置泰顺县。这批清代银锭很可能产自泰顺银场,说明泰顺银场在明晚期被关闭以后,到清晚期个别银场恢复了开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