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藏品检索
  • 藏品征集
  • 首页
  • >
  • 藏品服务
  • >
  • 藏品欣赏
清晚期东瓯三先生

晚清温州三大启蒙思想家,世称“东瓯三先生”。海上交通的便捷促进了商品贸易的繁荣和人员往来的频繁,温州通往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。随着海上巨轮一起进入中国的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,强烈地震撼了温州的有识之士。他们主张革故鼎新,寻求强国之路。“东瓯三先生”著书立说,办教育、办刊物、办医院,经世济民,是维新派的杰出代表。

陈虬(1851—1904),字志三,号蛰庐。瑞安人。光绪十五年举人。著名改良派思想家,积极投身维新变法运动,率先提出创设议院的主张。著有《治平通议》,提出“欲图自强,首在变法”,变法内容涉及政治、经济和文化。光绪十年创办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——利济医学堂,使其成为浙南维新派的重要据点。附设医院,主编《利济教经》,使其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医学教科书。创办《利济学堂报》,以富国强民为办刊宗旨,提倡学术争鸣,使其成为以中医为特色兼及时政、农学、天文学、数学的综合性半月刊。

陈黻宸(1859-1917),字介石。瑞安人。早年在温州书院任教,后到杭州养正书塾任教。主编《新世界学报》。光绪二十九年进士,曾任户部贵州司主事、编书局编纂、两广方言学堂监督、浙江谘议局议长等职。武昌起义爆发,认为“清之天命尽矣,革命军必成!”曾和汤寿潜组织民团响应。杭州光复后,被推为民政部长,不久辞职回温。1912年初,在温州组织民国新政社,创刊《东瓯日报》。后任国会众议员、北京大学文科史学和诸子学教授,讲授中国哲学史,培养了冯友兰、马叙伦等学生。

宋恕(1862—1910),原名存礼,字燕生,后改名恕,字平子,号六斋,晚年改名衡。平阳人。师事孙衣言、孙锵鸣兄弟。主张维新变法,学习西方。变法失败后曾东游日本。归国后担任山东学务处议员兼文案,代理山东编译局坐办兼编审。著有《六斋卑议》,提出“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”的想法。抨击程朱理学,主张变法维新、设立议院、开设报馆、兴办学校、振兴工商等,确立了托古改制的思想体系,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