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藏品检索
  • 藏品征集
  • 首页
  • >
  • 藏品服务
  • >
  • 藏品欣赏
1938年林夫木刻《伏击》版画

林夫(1911—1942),原名林裕,字宽如,浙江苍南林家塔村人。出身贫寒,1930-1932年进温州瓯海中学学习。1932年秋,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,师从著名画家刘海粟(sù),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,参加M.K木刻研究社。30年代中,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。新兴木刻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林夫是先驱者之一,名字载入中国现代版画史。

1932年秋,林夫经艺友介绍,在上海“野风”画院结识了鲁迅先生,得到先生的指导。1938年之后林夫与郑野夫(温州人)、杨可扬(遂昌人)、金逢孙(丽水人)等众多木刻艺术家活跃在浙江各地,后来返乡被捕,牺牲于重庆集中营。据林斤澜的回忆,林夫不善言谈,嗓音沙哑低微,“总是静态”,以至于身后47年才得到组织平反。

木刻版画《伏击》描绘游击队员伏击的场景,从云层压抑的背景以及人物黑色的身影看,应为凌晨时分,数名戴草帽的队员屈身蹑行,草树作逆时针方向弯曲,与人物形成逆风而行的动态的张力。林夫曾经说过,“我们所学习的艺术木刻......是为献给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——战士们杀敌更加勇敢!唤醒了奴隶们的迷梦!而使汉奸卖国贼看了后肢体要战栗!”这恰恰是这样的抗战木刻的意义所在。

1936年10月8日,鲁迅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,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与青年木刻家合影。左起:鲁迅、林夫、曹白、白危、陈烟桥。